|
我想用一則可能發生在許多人身上的,「一個用心媽媽的例子」,和各位師長們分享,當我們教孩子學習數學時,值得注意的地方。
話說,小明的媽媽是一位很用心而且積極的家長,她發現即將進幼稚園念大班的小明,很快就學會了1到9的書寫和念法,她心中甚是欣慰,隨後就再加碼,繼續教小明,11、12、13的寫法和念法,聰明的孩子也很快的學會了。
隔天,媽媽心想我家小明學習能力真是不錯,我應該再多教他一些;於是同時伸出左和右手的食指,把它並列在一起,問小明說:「1加1等於多少?」
小明回答說:「11!」
媽媽搖頭說:「不對,不對;1加1等於2」,媽媽又再比一次剛剛的手勢。
請問,問題出在那裡?媽媽愛孩子,希望孩子學更多,這都是人之常情。但是,如果用錯方法就會適得其反,可能讓孩子因此產生疑惑,一開始就對數學產生恐懼。
「11」對孩子來說,是個抽象符號。左邊的「1」代表位值是一個『十』;但在孩子眼中,他們看到的是二個「1」,當孩子還沒建立位值概念時,就教孩子「11、12…」這些抽象符號是沒有意義的。
話說,小明的媽媽是一位很用心而且積極的家長,她發現即將進幼稚園念大班的小明,很快就學會了1到9的書寫和念法,她心中甚是欣慰,隨後就再加碼,繼續教小明,11、12、13的寫法和念法,聰明的孩子也很快的學會了。
隔天,媽媽心想我家小明學習能力真是不錯,我應該再多教他一些;於是同時伸出左和右手的食指,把它並列在一起,問小明說:「1加1等於多少?」
小明回答說:「11!」
媽媽搖頭說:「不對,不對;1加1等於2」,媽媽又再比一次剛剛的手勢。
請問,問題出在那裡?媽媽愛孩子,希望孩子學更多,這都是人之常情。但是,如果用錯方法就會適得其反,可能讓孩子因此產生疑惑,一開始就對數學產生恐懼。
「11」對孩子來說,是個抽象符號。左邊的「1」代表位值是一個『十』;但在孩子眼中,他們看到的是二個「1」,當孩子還沒建立位值概念時,就教孩子「11、12…」這些抽象符號是沒有意義的。
在孩子還沒建立位值概念之前,最好的教學策略就是「點數」。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小物,如花片、鈕扣、錢幣等讓他們點數,經由點數的過程來建立「量感」。在點數的過程也可以變化,玩「猜猜看,一把抓」的遊戲。家長抓一把花片,讓孩子猜,剛開始一個一個數,也可以二個一數;三個一數,發展倍數概念。變化一下的玩法,可以由家長指定「量」,讓孩子抓。這樣的遊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,隨時玩一下,當孩子玩膩了;覺得無聊時,就不要勉強。
類似以上這位媽媽的情況,也可能發生在教師身上。請老師們也要一再檢視自我的教學;教學前的備課,教學後的省課都要確實,也應積極增進自我的專業教學能力。畢竟,媽媽影響的是少數的孩子,教師影響的是多數的孩子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